置頂文章

劉門武藝傳人:林松賢老師 [韋雙翎]

2020-06-17

「斜行」「躍步」騎龍如探馬──「藤牌腰刀」技用談(5)[韋雙翎]

摘要:本文原於2012年8月3日在筆者網易博客「勁定門人韋雙翎——劉雲樵大師門下的武術世界」(已關站)中發表,是「藤牌腰刀」主題的第五篇,分享自己對戚繼光「紀效八勢」中「開扎衣勢」的研究心得

前言

  漁洋劍術有云「左龍右虎中曰蛇」,在牌刀的結構中,「騎龍如探馬」的打法便是走右路的虎門打法,而「刀前牌後誘人來」則是走左路的龍門打法。

  以下先詳述「馬龍如探馬」。


「斜行」扭轉開刃筋

  有網友以「用腳踢靶」對比「以盾受擊」,嘗試一人拿盾,讓另一人一腳踢去,看看握盾承受撞擊的一瞬間,身體是否能自由運作並反擊,便可知牌刀手是否經得起打擊。

  這說法很有意思,事實上以單手所持的藤牌去承受重擊,是很不容易的事。因此,持藤牌受擊時,重點不在於「抵抗」,而在於「扭轉」。

  網友Lancelot Chan的見解很到位,特此分享:「若論打落在盾牌所出現的撞擊力,應該是受到撞擊性兵器打擊如鐧、鎚之類,而非刀劍。因為刀劍的刃筋一壞,出的力氣多大也沒有用。所以盾是不必硬受的,只要能轉開刀劍的刃筋即可。」

  所以斜行勢中的「直來橫受」,就是指對方兵器直來時,我以牌作橫向的撥擋,以達到「卸力」的效果。
 
虛線為對方的攻擊線,牌刀手在「斜行」時以對方的攻勢點為軸心,旋轉從側而上


「騎龍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古人立勢取名,必然有其法度的。為了讓多數人能望文生義,一般不會用「抽象」的名詞為名,而要以「具體」之事物命名方可。如此,被用以命名之「名」,必然有其具體根據。

  當中,古人以「持龍」來持容持槍,故「龍」可以理解為槍;而所謂騎龍,便是左手在前、右手在後地把握著槍,雙腳卻分別踏在槍的左右兩側,像騎在龍上一般了。這一點可以與戚繼光槍法中「騎龍勢」相對照。

  動態而言,是對方兵器從我方的左面打來,我以牌向左撥擋,順勢向右斜行而上,即成「動偏步上硬騎龍」的姿態了。
 
《紀效新書》中槍法的「騎龍勢」,可見是右腳在前,左腳在前的姿態

槍法中的「騎龍」,與藤牌刀中的「斜行」,結構是一致的


「躍步」待敵,攻防兼顧

  「勢」之意,是一種趨勢、跡象,反映出後續的許多可能性。

  若看「斜行勢」為「破」,則「躍步勢」便是「攻」。此即所謂「騎龍如探馬」,便是先以藤牌受擊,同時右腳向右前一步閃身而上,繼而左腳再向對方中線前進,劈刀直殺。

  若看「躍步勢」為「守」,則如同單手刀劍之「定膝」姿態。然而藤牌刀與單手刀劍的分別,在於藤牌刀站此勢,是自行把防禦度降低,引誘對方主動攻擊自己。

  這亦即如此,對方從門內或門外擊來,俱以後手的藤牌迎上來攔截,向左走是「斜行」,向右走是「滾牌」。即使對方從上劈打而來,也可以蹲下成「低平」,再挨靠上步成「畔頭」。
 
「躍步」定式如同單手刀劍之「定膝」,然而對藤牌刀手而言,這是自行降低防禦,引誘對方攻擊



以牌格擋、以刀攻擊,左右兩邊輪番攻守,足足比劍、槍、單刀快半拍,進退步都更快速


附錄:網友Kean Chong的分享(2012-08-04)

  在我這輯「牌刀」的專題發表後,現為馬來西亞武術教練的網友Kean Chong一直不吝所學,不斷為我的文章提供提點、見解,指正謬誤,深表感謝。

  在Kean Chong的回應當中,有一段文字寫得十分精采,很值得學習參考,特此恭錄並略作編輯,方便讀者。


以下為Kean Chong的原文:

  不練「抵抗」妄作「扭轉」,只是逃避問題

  對於文中「事實上以單手所持的藤牌去承受重擊,是很不容易的事」一語,以我的經驗看來,問題出於「我們太執著某一個概念」,而沒想過「失敗了一百次都沒有修正概念上的缺失」(往往這修正那麽一點點就行了),依然繼續用相同的條件繼續實驗的緣故。

  將「傳統拳術」帶上試驗平台時,一個固執、堅持、烏托邦的理念,碰上另一個善於格鬥、修正攻擊的對手,便會很感頭痛,因而有「持藤牌受擊時,重點不在於『抵抗』,而在於『扭轉』」的想法。
 

  以身體結構抵消衝擊,吃對方的「舊力未盡、新力不生」

  事實上,運用「身體結構」抵消衝擊,承受的衝擊勢能其實並不大,而且能適度消耗對手的預備力量投入。在這一刻你若能把盾「讓一讓」,便能讓對手陷入「舊力未盡,新力不生」的狀況,造成對手無法還手的情形。

  當然,這只是一瞬間處理的事。

  但如果拿著盾,不先作「抵抗」,卻就先作「扭轉」,去讓對方兵器攻進來,那是很危險的事。

  因為這會讓對手有很充裕的時間,操縱手上的兵器去調整進攻的角度,作快速抽槍來個單殺手「青龍獻爪」的攻勢。

  這個問題,由於兵器對接的過程太快,難於重覆觀察得。

  就拿身體對抗而言,結構與太極推手的過程是一樣的:對手為了「扭轉」而一碰就扭,一摸上「有結構支撐的手」就退;但卻不知道「有結構支撐的手」,基本上沒耗上力,蓄勢待發地移近突破目標 問題也是一樣的。
 

  藤牌罩全身,出刀如偷物

  用我先師古傳用藤牌的說法,拿藤牌上戰場要「行如猴」、「出刀如賊偷物」一樣。

  拿藤牌前進時,對手看過去,最多只能看到你眼以上的頭部,其他部位都縮在盾後。開盾進攻時,也不會全面暴露開,盾邊沿不可超過你的半邊臉。

  若要把身體站得直直挺挺地拿盾迎敵,基本上與漁陽老人取笑「拿劍當刀用」的道理一樣了。


「勁定門人」網誌內全部文章均為原創
歡迎引用,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以下連結:
官方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spot.hk/
鏡象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