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劉門武藝傳人:林松賢老師 [韋雙翎]

2020-06-17

「翻身法」及「架護法」──「藤牌腰刀」技用談(6)[韋雙翎]

摘要:本文原於2012年8月9日在筆者網易博客「勁定門人韋雙翎——劉雲樵大師門下的武術世界」(已關站)中發表,是「藤牌腰刀」主題的第六篇,分享自己對戚繼光「紀效八勢」中「滾牌」、「畔頭」二勢的研究心得

前言

  藤盛產於福建,以藤來做盾牌則質料輕,攜帶及使用方便,成本比起皮革低甚多。另一個優點是利於涉水,用油浸透過的藤牌,除了能能抵禦矢石、銃彈外,其浮力大,使渡水時不必耗力泅水。

  因此,重視水師的鄭成功,對牌刀手十分重視。從計六奇的《明季南略》記載可見:「其兵三人一伍,一兵執團牌,蔽兩人,一兵斫馬,一兵砍人……」;「第一隊五十人,前有五色旗一面領之。有滾被二人……又有團牌二人。滾被、團牌此四人俱喫雙糧。」

  也許正因這樣的一段歷史,讓現今的藤牌刀技藝,在台灣及南洋等地仍保存良好。

現藏於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的藤牌,粗藤條編製,直徑84公分,通高24公分。(網上轉載)

雷州陳專森先生的家藏清代藤牌。該藤牌重6.1斤(編按:重約3kg),直徑約80公分。 (網上轉載) 
據陳專森先生說明,這藤牌是他的曾祖公留下來的。據家譜記載,曾祖公身體魁梧,高1.8米。

翻身法:「滾牌」出奇

  若以「滾牌」的架勢作「守」法對敵,目的是誘敵扎來右肩;到時撩斫開槍,向左(槍右)連步滾牌而上殺入。

  但藤牌刀若以「仙人指路」或「開扎衣」對敵,則「滾牌」便是「破」法。這是一種出奇制勝的打法:待對方兵器壓落牌上,然後借力翻身,將本來只能從右方出刀的架勢,一轉而為左方出刀。這一種出刀的動態,猶如八卦掌中之「黑熊翻背」。

  因此,用藤牌刀者必須身手靈活,擅長左穿右插。誠如戚繼光《紀效新書》〈藤牌總說篇〉中所言:「其習牌之人,又須膽勇、氣力輕足、便捷少年,然後可授之以此,置於行伍之先,為眾人之藩蔽,衛以長短之器,為彼之應援。」
 
以「滾牌」的架勢對敵,目的是誘敵扎來右肩;到時撩斫開槍,向左(槍右)連步滾牌而上殺入 

(順序從右至左)
以「仙人指路」或「開扎衣」對敵,待對方兵器壓落牌上,然後借力翻身,
將本來只能從右方出刀的架勢,一轉而為左方出刀 


架護法:「畔頭」制勝

  藤牌刀的「金雞畔頭」技法,有「破」、「攻」兩種打法。

  「攻」法是立定「金雞畔頭」的架式,舉牌向上護身,並衝前直進,以刀掃打作攻擊。如茅元儀《武備志》〈陣練制〉卷八十六中所言:「岳武穆『旁牌麻扎刀』之制,令軍士低頭只砍馬足,以敗兀朮拐子馬是也。出入陣中,進退便利,且衛且殺,南北通用之利器也。」

  戚繼光《練兵實紀》中〈校圓牌〉一節,即說明藤牌刀手對付騎兵的訓練方法:「習時,二人一排,務要遮得身過為妙。先於界河插棍四枝,粗五分,高可二尺以上者,約與二人闊狹相等。聽各人使牌上前,專砍樹枝,砍空者以下等行罰。此即馬腳也。臨陣時,以牌向頭上檠架,遮當敵箭,只是低頭下砍馬腳,原有退步使法,今不必學。」

  若以「破」法而言,則如八極拳之挑打頂肘手法,將對方兵器向上抬開,然後屈身衝進關內。
 
以「金雞畔頭」的架式抵抗騎兵,即舉牌向上護身,並衝前直進,以刀掃打馬腳

「金雞畔頭」以「破」法而言,則如八極拳之挑打頂肘手法,將對方兵器向上抬開,然後屈身衝進關內


附錄:

  網友Kean Chong(馬來西亞)與徐大寶(台灣)兩位對藤牌刀都頗有研究,堪稱專家。近日兩位在我的Facebok上展開了一連串討論,各有見地,特此整理並加以恭錄,以供讀者參考。

  為方便閱讀,我略作編輯,將段落分拆並代訂小標題。如有不切合文章,是編者的責任,敬請見諒。
 
網友Kean Chong的分享(2012-08-07)

Kean Chong提供的圖片


  大盾宜群戰,小盾宜獨鬥

  圖片是來自漳州祖傳的藤牌,比較能反映明代軍事用的藤牌,及《紀效》、《武備》說的藤牌。它的盾身一定要能全遮住身體,才是陣戰使用的盾。

  我認為《紀效》和《武備》的圖,屬於行軍布陣的套路演武。另一方面,昔日在福建鄉下地區,群體爭地的械鬥經常發生,而盾的設計亦根據鄉民的需要而製作。如果械鬥以「單打獨鬥」為主,那麼盾牌的尺寸,亦會相對地比這一款小得多了。

  「大盾」是用來群體械鬥用的。藤盾的優點在於輕,防震也比木盾和鐵皮盾好。事實上,若拿小盾遇到撥草尋蛇槍法,就限制了自己的進步了;相反,大盾卻能壓著對方的槍身滾進去。此外,只要將大盾向前四十五度角伸出,所遮的長度剛好可防禦槍要攻擊腿的部位。


  套路:「演練打擊點」和「認識攻擊面」

  練「對打套路」是「演練打擊的點」和「認識攻擊的面」的複習。當然,若練套路的人拒絕去理解,只是為演示而演示的話,便當然不能了明白了。

  我在現場觀看他們的演練,都能用盾護前後左右,還有就地滾動的動作。那盾牌的圓錐,亦真的有一定的高度,可以用來牽制對手的兵器;而且不需要「左右滾身」這麽大的動作,就能把對手兵器撥開進攻。
 

網友徐大寶的分享(2012-08-07)
徐大寶所用之藤牌屬於中型,為著名工匠翁明輝師傅所造,直徑60公分左右,
高度為15公分。而稍微大一點的型號,直徑約80至90公分。

  軍用藤盾,不宜太大

  無論是藤盾、竹盾或木盾,基本上最怕的就是火攻。為了預防對方火攻,軍隊多半會在盾面摀上濕泥,來避免敵人的火箭攻擊。若採用面積太大的藤盾,我應為會有問題。以下是我的看法:

  1. 大盾會擋住自己的視線:對上長槍扎頭時,必須把盾整個向上舉起;若盾面太大,整個盾將會擋住自己的視線,反而讓對方有轉攻腿部的機會。

  2. 大盾不利於行軍變陣:因大盾操作並不靈活,只能以左右撥打的動作為主。當在兵陣排列之中,反而不利於行軍變陣。

  3. 明鄭遺物並非大盾:台灣有遺留下鄭成功時期的藤盾樣式,我手上的即為當年的尺寸,頂多再大一點。目前看到的實物,並沒有大到整個身體都能藏進去的。

  4. 盾面太大不能摀泥:太大的盾牌和椎度,將無法摀上濕泥,因為一摀就掉下來,而且用的泥量也多,可見大盾的設計,並沒有為防火作準備。

  5. 戰場不宜地滾打法:事實上的確有「地趟刀」或「地滾刀」,但牌刀手若在古戰場上「地滾」,除非對方沒有騎兵,或是自己不怕馬踏,否則很容易喪命;而且也要滾的剛剛好,才有可能到達恰當的攻擊位置。

  以上種種可見,若要採用大盾,我認為並非以藤為主,而是以木為主,然後外包鐵皮。外型上,應以方盾為多,而非圓盾。



「勁定門人」網誌內全部文章均為原創
歡迎引用,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以下連結:
官方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spot.hk/
鏡象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