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說明
2013年7月下旬,帶同幾位「勁定會」的學員到了台北一趟,跟八極拳協會台北分會的師兄弟進行了一場大槍友誼賽。在較技過程中,「勁定會」的學員親身見識到台灣同門的水平,從而得到莫大的啟發與收獲。
在學習過程中,如能不斷接受外界的挑戰,將能夠讓自己得以不斷提升。遭受失敗時,正可讓自已看到不足,乃至發現自己想法中的謬誤之處。由此足見,比賽能讓自己的技藝變得更為扎實。
2013年7月19日在八極拳協會台北分會進行的大槍友誼賽(黑方為筆者)
劉門大槍與《手臂錄》
「中華民國八極拳協會」的前身,為中華民國國術總會轄下「八極拳委員會」。該會成立於1987年(民國76年)11月29日,目的為推廣「八極拳」。就在成立大會中,一眾劉門弟子即公開示範了劉門大槍術的功法訓練。
該會自1993年完成大槍技巧的分類工作,並製定出訓練方法後,大槍運動在台灣即一直持續發展。
「八極拳委員會」成立大會中,劉門大槍術功法訓練的示範
(感謝台灣陳瑞祥教練的無私無享)
劉雲樵師爺所傳承的大槍術,得自神槍李書文師祖,其槍法的核心為「封、閉、提、擼、拏、捲、攔、勾、剔、砑」十訣。這是十個最基本的「革法」(防守的同時帶有攻擊準備的動作),而這些動作跟《手臂錄》的內容都相吻合。
因此自劉雲樵師爺以降,都利用《手臂錄》作為大槍術的教材,讓教學過程能事半功倍,學以致用。
「八極拳協會」大槍推廣影片 (節選)
大槍比賽的護具發展
所謂「功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為了滿足大槍比賽的需要,劉門的前輩持續開發及改良競賽的器材,至今已得到相當成果。
由於大槍的力量實在不容低估,誠如吳修齡在〈石敬岩槍法記〉中所言:「杆以革絮封其端,而又厚紙竹於前臂,然猶左腕、右臂青紫流血,恒不絕見。」因此在設計比賽的過程中,首先得在護具上下功夫。
1992年在台灣舉行的「雲樵杯傳統劍術賽」中,即嘗試採用了全罩式機車安全帽(電單車頭盔)並身穿刺槍術護具,作了一次大槍比賽的示範。然而由於效果並不理想,所以一直改良,並於1997年製定出保護運動員護具的標準。
時至1999年,在加拿大「疾風拳社」郭肖波教練的積極推動下,第一屆「雲樵杯大槍術邀請賽」在多倫多舉行,並採用冰上曲棍球頭盔與面罩作頭部護具。由於效果相當理想,成為日後大槍比賽的標準裝備。
此外,八極拳協會於2011年成功開發出魚鱗式大槍護甲。經過兩年的實驗後,其規格已漸雛成熟。經過前後二十多年的發展,大槍護具至此已漸臻完善。
魚鱗式大槍護甲
「碳纖槍組」與「木槍組」
另一方面,槍具也是極重要的一環。為了讓大槍比賽更安全,在安全槍頭的設計上花了許多心血。
第一批可以用於練習及比賽的木質大槍,終於在1998年製成,並以此開始訓練選手。但由於木質大槍攜帶不便,而且其重量在加速度的作用下,威力仍未能讓人放心,所以翁中良教練再開發出碳纖維材質、兩節式的「組合大槍」。此槍自2002年面世後,一直作為比賽的標準用槍。
2013年7月19日的大槍友誼賽中,採用了木槍來作賽
大槍比賽:東西文化交流的成果
在整個大槍比賽的發展上,加拿大「疾風拳社」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尤其1999年舉辦第一屆「雲樵杯大槍邀請賽」,可謂奠定了今天「大槍比賽」的雛型。
及後2000年及2001年舉辦的第二、三屆「雲樵杯大槍邀請賽」,都有來自台灣的選手參賽。吸收了加拿大的經驗後,2003年起八極拳協會即在台灣舉辦第一屆大槍比賽,到了2007、2008年「疾風槍隊」更赴台灣參賽。
八極拳協會於2011年舉辦了一次「加拿大技術交流訪問團」,事後台灣的邱瑋淞教練表示:「了解到東西文化思考上的差別後,有必要重新思考傳統武術的原貌。藉由實際的自由對練下,如何成功的運用所學的招式,這樣招式的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。」並指出十分重要的一點:「基本訓練的方向不同,自然所表現的成果也有所不同。」
大槍比賽情景,圖為碳纖槍(女子組)比賽
「勁定門人」網誌內全部文章均為原創
歡迎引用,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以下連結:
官方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spot.hk/
鏡象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