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說明
2014年的新春期間,香港網上電台《熱血時報》的「實戰攻擋」節目,對「勁定會」作了一場訪問。該集節目以「八極大槍」為題,已於2014年2月7日播出,並在可登入網址:http://www.passiontimes.hk/?view=prog51&ep=71 進行重溫。
為了讓觀眾能對節目內容有更清晰的理解,特將主要內容摘錄成文字,以供參考。
與節目主持人Andy Chan及Liz Fung合影
大槍術與八極拳的關係
八極拳的祖師吳鐘,本身即以「神槍」聞名。之後歷代的八極名家,多以「神槍」為他們最榮譽的稱號,乃至李書文師祖亦被稱為「神槍李」。劉雲樵師爺隨「神槍李」學習,我們目前所修習的大槍術,正是由劉雲樵師爺所傳的。
然而「大槍術」與「八極拳」之間,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呢?儘管大槍上所用的一些技巧,可以套用到拳術之上;但彼此之間最主要的關係,還是在肢體的「結構」之上,即「八大要領」:頭正、肩沉、手空、肘墜、尾收、胯坐、膝頂、足穩。如此,肢體的結構才得以穩定。
或許有人會問:「有些人的肢體結構並不穩,但仍能發揮出大槍的殺傷力,能說他的槍不對嗎?」的確,假如有人能躺在地上而戳中對方,對方卻無法戳到他,我們很難說他不對;但一個人本身姿勢不正,走兩步路也可能跌倒,大概也很難跟別人對抗。所以肢體結構穩定應是前提,能如此才能扛得起大槍應戰。
筆者(左)在節目中簡介劉門八極大槍
大槍的制式
現今比賽用的「碳纖大槍」長三米,槍根一端較粗,向槍尖處漸次收小。事實上「大槍」不必分「八極」或「非八極」,就是一把「大槍」。
古時尚未有碳纖材料制作的大槍,所以整把大槍都是用木材制作。為了要讓前手能承托得住整把大槍,並如同天秤般維持兩端平衡,使操作時後手只須負責送槍、收槍(如此才是「捅」的運用),所以木槍的槍根會較粗,以讓重心靠後。這樣的結構,捅出去時會比較穩定;若重心比較前傾,送槍時槍尖便會容易下墜了。
此外,目前在台灣會定期舉辦大槍比賽,為安全起見,所以槍頭都採用了安全槍頭。
大槍比賽的發展
大槍的較技在古時已經存在,而現代正式的大槍比賽,則始自1999年在加拿大舉行的比賽。不過,現代大槍比賽的構想,早在1992年左右已經開始。當時採用機車的全罩式頭盔作賽,但因效果不太理想,活動沉寂了一段時間,然而比賽用的器材卻一直繼續發展。
及後,劉雲樵師爺一位移民了加拿大的學生──郭肖波先生,他採用了冰球頭盔作為護具,並在當地開始舉行比賽。據說初期進行比賽時,安全槍頭是用塞滿海綿的襪子而成的,而參賽選手亦包括了其他門派的成員、外國人。就在不同門派互相較技之下,大家便漸漸發現自己的技術,在比賽中應該如何施展。
自2003年起,台灣舉辦了第一屆大槍比賽,此後一直舉辦至今。2011年大槍比賽用的護甲面世後,大槍比賽亦漸趨成熟,固定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。以往只採用碳纖槍比賽,近年更開始兼設木槍組比賽。
雖然木槍組比賽只許較資深的選手參加,但那是因為初學者難以運用木槍作賽;若論技術層面,碳纖槍亦非容易的。因為木槍作賽時出槍的衝擊力大,但彼此的速度亦相對較慢;而碳纖槍賽事的衝擊力較小,但轉移的速度卻比較快。由此可見,兩項賽事並非高低級別之分。
在節目中介紹「大槍」的制式
大槍術基礎(一):扎槍
練槍時前手可以戴上手套,目的是讓送槍、收槍時比較順滑,不會澀手。昔日還沒用手套之前,則會用爽身粉手灑在前手,目的是一樣的。
學習大槍術的過程中,首先會學習「扎槍」。扛槍時要站好樁步,目的是要站得穩。一般會讓前腳腳尖朝正前方,對準目標的方向;槍尖朝著目標,前手虎口向上,執住整把槍的重心位。送槍時,後手執住槍根,槍根抵住手心,將槍直接向前送出。
前手虎口向上,在比賽時便能作內門或外門的防守(封、閉)。初學時不習慣,前手可以先托著槍,但防守時便只能作一邊了。
扎槍時,後手送到前手處;也可以直接單手送槍。單手送槍時,完全向前送出,槍勢去盡後,任槍自由墮地即可。如果扎槍時太刻意托住槍杆慢慢送,送槍時會感到很吃力。扎槍時槍要像射出的箭一樣,是凌空向前飛出的;而收槍,則是把凌空的槍向後一抽,整把槍便會彈回來。所以過程中的動作一慢,便會感到吃力;若是一下子把槍射出,則反而比較輕鬆。
在節目中說明「扎槍」的方法
大槍術基礎(二):防守四式
練習防守動作時,宜先量好距離:把槍放在地上,推槍尖碰到對方的腳尖,便是有效的攻擊距離,可以從此進行練習。當中最基本的防守分別為「封」(防禦手臂內的一側,即「內門」)及「閉」(防禦手臂外的一側,即「外門」)。
封:對方先從內門餵槍,我將槍尖順時針劃一圈,即可格開對方的槍,並以槍尖指著對手。如此便能在完成防守後,立即進入可隨時還擊的狀態。
閉:與「封」剛好相反,對方先從外門一側餵槍,我將槍尖逆時針劃一圈,即可將對方的槍往身外格開,同樣以槍尖指著對手,進入可隨時還擊的狀態。這兩個動作,是中路來槍(齊身軀高度的攻擊)的基本防守動作。
提:對方若下路來槍(對腿、膝部的攻擊),便會作「提」的防守動作。練「提」時,手腕動作也是逆時針的轉圈,向下將對方的槍革開。在練習這一個動作時,我們一般在格開之後,便會立即還擊對方的腿部。同時,在對方來槍之際我們可提起前腳,以閃避開對方的攻擊,以策安全。
拏:對方作上路來槍(對頭部的攻擊),便可作「拏」的防守動作。這動作類似「封」,只是加以放大,就像是一手抓拿下對方的槍。
(延伸閱讀:林松賢老師〈核心革法:封、閉、提、拏〉)
大槍術基礎(三):基本槍勢
中平槍:全槍水平貼在腹前,槍尖指向對手。「平」的意思,是指全槍呈水平狀。
下平槍:將中平槍降低,全槍水平貼在腹部下方,稱為下平槍。這是為了應付中平槍的架勢,對方來槍時便能加以「拏」開,比較容易防守。
上平槍:與下平槍相反,想引誘對方先攻擊,我把提高至齊胸高度。如此,我露出下半身空虛,但對方若攻我的下路,我即可搶先攻擊對方手臂。
釣魚槍:在中平的基礎下,將槍尖稍作提高,使槍有一斜度,以便與對方交槍,這動作稱為「太公釣魚」。因為中平槍相交,兩槍呈平行狀,是較難作出防守的;而這架勢因為有斜度,容易與對方的槍交錯,方便進行防守。
滴水槍:將槍根提高,槍尖朝下,像水沿著槍桿滑到槍尖,此架式稱為「滴水槍」。這是對敵時的防守架式,勝在較少空門。對方攻下路,我作「提」、「擄」即可革開;對方攻上路,我即可作「拏」。此架式的空門在前手,要小心被對方直接攻擊。
在節目中介紹「大槍」的基本槍勢
大槍術基礎(四):轉移攻擊
你懂得扎槍,我懂得防守,你的扎槍是沒有用的,所以之後還要練習「攻擊手」,當中基本是「轉移槍」。
穿指:一開始在外門(手臂一側)交槍,攻擊方先輕敲開對方的槍;如此,防守方很自然會想將槍回防,攻擊方即從對方槍底下,將槍從手袖一側轉移到手指一側,然後作扎槍攻擊。若對方不回防,敲開之後直扎即可。
穿袖:與穿指相反,一開始在內門(手指一側)交槍,攻擊方先輕敲開對方的槍,防守方一回防,攻擊方即從對方槍底下,將槍從手指一側轉移到手袖一側,扎槍攻擊對方的手臂。
(延伸閱讀:林松賢老師〈「纏入」與「敲開」〉)
由於敲開對方的槍時,若對方察覺到是假動作,便不會理會你,可以直接還擊我的腿部,乃至反客為主,搶先作「穿指」或「穿袖」的轉移攻擊。所以還有「雙頭槍」的打法。
雙頭槍:一開始在內門(手指一側)交槍,攻擊方先扎槍(只送七成左右),防守方一作「封」,攻擊方即從對方槍底下轉移,到手袖一側繼續扎槍攻擊。因為敲開對方的槍,他可以不理會我;但我送槍攻擊,他便不能不理,他一防守,我便可以轉移攻擊。這是逼他反應。
油槍:在外門(手袖一側)交槍,是沒有「雙頭槍」式的轉移的,而是用「油槍」的轉移。攻擊方先扎槍(只送七成左右),防守方一作「閉」,攻擊方即順勢下滑,轉移攻擊對方的腿部。
大槍術基礎(五):移動步法
在比賽中,例如在作「穿指」時,步法上可順勢往左側閃身;而作「穿袖」時,步法上則順勢往右側閃身。如此,我即使打對方不中,但自己已經移動至一個新的位置,對方的槍尖未必能追得上我,亦即未必能即時向我還擊。
在節目中,主持人Liz Fung親自下場,體驗「大槍比賽」
節目尾聲,主持人Liz Fung與工作人員Joey Tsung,再度體驗「大槍比賽」
「勁定門人」網誌內全部文章均為原創
歡迎引用,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以下連結:
官方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spot.hk/
鏡象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