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頂文章

劉門武藝傳人:林松賢老師 [韋雙翎]

2020-05-12

戚繼光的中式倭刀──《辛酉刀法》所用的器材 [韋雙翎]

摘要:本文原於2012年9月1日在筆者網易博客「勁定門人韋雙翎——劉雲樵大師門下的武術世界」(已關站)中發表,簡介《辛酉刀法》所用的器材。

背景說明

  要了解戚家軍的刀法技術,必先知道他們所採用的器具。因為器具的結構,將決定技術如何發揮。

  因為如果戚繼光將軍麾下的將士,所執的雙手刀真的是一柄長達兩公尺的長刀,所以所運用的技法,便不可能與程沖斗的四、五尺長刀相同。

  所以如果不先釐清戚家雙手刀的規格,《辛酉刀法》便將無從談起了。



日本的大太刀(野太刀)

  鐮倉時代(1185-1333年間)日本的武士以豪邁為榮,故此具有長大刀身的「大太刀」(野太刀)在戰場上十分常見,主要供騎馬時所用。而要帶著這種大太刀的出行,通常會都採用背負的方式攜帶。

  而現存最長的大太刀,僅刀刃便長約220公分,收藏於新潟縣彌彥神社中,為日本的國寶之一;而全長約200公分的刀,則有更多實例了。然而這種供奉於神社的刀,一般只供觀賞,並不具備實用功能。

  實戰中使用的大太刀,一般長約五尺(150公分),重約3公斤。這規格與戚繼光將軍所言「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。……倭善躍,一迸足則丈餘,刀長五尺,則丈五尺矣」的陳述相符。

網上圖片:供奉於新潟縣彌彥神社、現存最長的國寶級大太刀「志田大太刀」(刃長約220公分,莖長約102公分,全長達322公分)


「中國製倭刀」不同「日本大太刀」

  宋應星(1587-1666)所著的《天工開物》,初刊於明崇禎十年(1637年),比《紀效新書》十四卷本晚出50年,然而〈錘鍛第十.斤斧〉一章中載:「倭國刀,背闊不及二分許,架於手指之上不復欹倒。不知用何錘法,中國未得其傳。」

  由此可見,即使當時中國自行仿制倭刀,但工藝水平是不可相提並論的。

  又說:「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果其外,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。若非鋼表鐵裏,則勁力所施,即成折斷。其次尋常刀斧,止嵌鋼於其面。即重價寶刀,可斬釘截凡鐵者,經數千遭磨礪,則鋼盡而鐵現也。」

  可見中國所生產的長刀、倭刀,與日本刀以「皮鐵」包「刃金」的結構是不同的。以日本的標準來看,中國的軍用刀頂多只屬「束刀」、「數打物」的級別。這是一種為供應軍需而生產的批量產品。


中式倭刀的規格

  在戚繼光將軍麾下用長刀的戰士,主要是鳥銃手,負責遠距離進行射擊,長刀對他們而言只是近距離防身的兵器。然而戚將軍稱長刀的好處是「惟此刀輕而且長,可以兼用,以備臨身棄銃用此。」

  據《紀效新書》十四卷本(1588年)〈手足篇第四.長刀製〉一節中所載:「刃長五尺,後用銅護刃一尺,柄長一尺五寸,共六尺五寸,重二斤八兩。」

  以明代營造尺換算,刃長160公分,柄長48公分,即全長竟達208公分!而刀刃近護手處,有32公分是包上「銅護刃」,而總重卻僅1.5公斤!

  這麼巨大的長刀,重約1.5公斤,也真的太「輕」了!這樣的刀有可能存在嗎?


長度宜用明代周尺計算

  據網友Lancelot的計算,戚家的中式倭刀即使不同於真正的大太刀,採用不斷收尖的方式,儘管可以輕一點;但以全長160公分計算,不可能輕於2.8公斤。

  由此可見,中國制的倭刀若長達208cm,比常見的大太刀是巨大得多的,而重量也輕得多,在物理上難以成立。

  其實目前尚有明代古物可作參考。據網友提供的資料,該戚氏雙手刀全刀長178公分,刀刃最寬處4.2公分,最厚處1.2公分,重約4.5公斤(Lancelot估計,重量為3.5公斤較合理)。

  在長度上,若採用明代周尺(一尺約23公分)為量度單位,則〈長刀製〉中所載的尺寸,即為刃長115公分(含銅護刃23公分),柄長35公分,共150公分。如此,整把刀的規格會比較合理。


〈長刀製〉的不解之謎

  但為何《效紀新書》多用營造尺,而這裡偏偏用周尺呢?這是一個不解之謎。

  但「重二斤八兩」又是怎樣一回事呢?會否該是「七斤八兩」(約4.5公斤)之筆誤?或「五斤八兩」(約3.5公斤)中的「五」字,在刻板時刻壞了,或被蟲蛀了?或是「三斤八兩」(約2.1公斤)?但一切都只能猜測,事實無從稽考。

  據Lancelot的猜測,也許牽涉到軍事機密的問題,故意提供錯誤的數據。但若真的重約七斤,又何來「刀輕且長」呢?一個士兵已經扛著六斤重的鳥銃,還要再扛七斤重的刀,豈不是比火兵更辛苦?即使五斤也毫不輕鬆,比夾刀棍(三斤)還要重了。

  由於以周尺計算,〈長刀製〉所載全刀長為150公分,為古物178公分短了一截,書中為「三斤八兩」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。

  總而言之,這是一個不解之謎。難怪到了朝鮮之後,習練長刀法者一律改用「腰刀」,不把這「華式」當一回事了。



「勁定門人」網誌內全部文章均為原創
歡迎引用,轉載請保留本博客名稱及以下連結:
官方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spot.hk/
鏡象網站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